因法 之 缘(3)
—— 法院食堂印象 庚子年秋月 鲁人(晓光)
鼠年春云夏雨时,刚到高区法院就听说,没来疫情之前,法院是有工作餐的,早、午可以就餐于公共食堂······
可如今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,似恶狼猛兽迎面扑来,让人们始料未及。疫情就是命令,疫情就是战斗!为严防布控疫情的蔓延,全国上下一声令下,所有的公共场所以及厂矿企业、机关事业单位的集体食堂全都在一个时点内关停。响应党的号召,不聚众,不聚餐,高区法院率先即时关停了食堂!
民以食为天,人以食为先。大家都深知“生命首先在于营养,营养为健康之本”的道理。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离不开营养,道理很简单,没有营养摄入,生命就得停止,更谈不上什么健康。健康又源于饮食,“不干不净吃了没病”,这种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一直传播于社会的角角落落,这是典型的旧观念。要想健康,能吃能喝不是健康,懂吃懂喝才是健康,胡吃胡喝最是遭殃。在我看来,人体表象有六个突出特征:吃、喝、睡(眠);哭、笑、啦(撒),前三者为吸入储存表象,后三者为释放输出表象。并且,六者之间相互扣连,不可分隔的。意思是说:人吃饱了,高兴了,满意了就嬉笑;喝不足,不高兴了,不满意了就哭闹;吃饱了,喝足了,睡醒了就啦撒。此说虽有点俗,不成定论,但的确是“三饱一倒”的人为现象。
人生路途由“吃”途伴随。在“吃食堂”这方面,我有着较多的亲身体验,可以说我是建国后吃食堂的历史见证者。五零后的我,生长在农村,童年的记忆几乎是朦胧模糊的。那时候,村间乡野,到处弥漫着轰轰烈烈的躁浮气氛,人们亢奋的热血沸腾,男女老少,家家户户,好像不分黑白天的忙着一件事,搜找废铁,甚至把做饭的锅砸了,起炉炼钢铁!而铁饭锅用来炼钢铁了的后果是吃集体大食堂。大跃进,大炼钢铁,大食堂是那个时代的产物,对此,我虽记得支离破碎,但对吃大食堂的场面,印象是较深的。每到吃饭时,人们从家里拿着柳编饭篓和盆罐,来到一个生产队的食堂点,排队领着同样的饭菜,一般是白馒头和汤菜之类。尽管这样的集体食堂生活持续了不太久,也就自消自灭了,可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已留下了一枚抹不去的印章。
少年读书时,因从小学到中学都在本村就读,侥幸没有吃过学校食堂,而我却目睹了读高中时期,住校同学的食堂生活情景。在那个时候,农村的生活水平并不富裕,有的家庭温饱都难以解决。大多数同学每到月头,要从家里按比例带来小麦、玉米、地瓜干等,作为一个月的伙食。小麦、玉米称斤两换成细粮票,数量很少,三、五斤吧,这还是较好的,差的换成的只能全是地瓜干类的粗粮票。每到开饭钟响,班里各组值日生,提着木制饭盒和铝制饭桶,将饭菜打回来统一分发到已排列好的每个人的饭碗里。馒头、窝头(玉米做的)是稀罕,煮地瓜干是常态。一碗煮烂的地瓜干,一勺跑油花的青菜汤,就是那
个时代住校生的一顿饱餐......
辛酸会有时,百家饭养人。高中毕业后,我被选入教师进修班,在乳山第一中学吃过学生食堂,但伙食标准较高;在村校吃过教师小食堂,细微朴素而清淡。转入公社(乡镇)工作后,凭钱票饭票吃上机关食堂,伙食样式多,饭菜质量好,月结算有余还有会餐;驻村包点时交钱和粮票,挨户派饭吃;有条件的大村队设小食堂,食材新鲜纯净有家的味道。调入县(市)后就餐于政府机关食堂,依然是凭钱票饭票自选性打饭,饭菜品位档次相应高了些,食堂环境卫生、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变。之后,我还曾受聘于一民营工厂和一建设集团,
就餐过工厂及工地食堂,那又是另一番滋味,不拘时限,豪爽开放的空间,大锅饭,大盘鱼肉,大碗菜,吃好吃孬不计较,不讲究,吃饱喝足就行!
历历人世间,君食为何年。食堂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,有历史传统文化延续传承的一面,也有现代饮食文化赋予新理念的一面。食堂饮食虽适合于群聚性的集体单位,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它是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。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饮食文化,也希望在现代化进程中,我们的食堂文化再放异彩。
繁花盛开的五月,随着地方防疫情禁令的逐步解除,人们关注已久的法院食堂适时的开放了。探究、分享的双重心思,顿时油焰于我的心头。
食堂设在附楼五层的北端,分厨房、餐厅两部分,总面积约在一百六十平米。厨房和餐厅由一南北走廊隔开,餐厅位东,厨房坐西。走廊的一边也得到充分利用,设立了不锈钢柜台,台下储放物品,台上摆放餐具,分放着自助汤菜、米面等熟食品,靠门处还设置了饭卡识别器,安置了热水器及洗手水盆,给我的感觉是整个空间得以充分利用,设计精准到位。
厨房内一式的不绣钢灶具,整洁亮净;烘烤、蒸煮、打制、燃气、消毒等设施设备齐全。这与当年砖墙泥面灶台,拉风箱,电风鼓烧煤烧柴,大铁锅做饭,晴天汽腾腾,雨天烟漫漫的厨房相比,真有天壤之别。
餐厅内一式的铁腿木面桌凳,整齐排列;四周墙面张贴着以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“节俭:按需取餐,杜绝浪费”“光盘:提倡节约,反对浪费”“合理膳食,健康营养”等内容的提示、警示语,图画并茂的宣传刊板醒人夺目,满庭洋溢着文明用餐的书香气息。
上百人的食堂,一大家子吃饭,做饭易,管理难。管好用好是大事,里外得有个好当家的。秦大姐就是食堂的当家人,她名庆华,与我同岁。初次看去五十岁左右,比我年轻多了。个子不高,有一双深窥明亮的眼睛,说话响亮,掷地有声。凭感知,定是个办事干净利落,管家理财的好手。
据了解,2010年初,秦大姐从某宾馆退休后,就来到刚建立的高区人民法院食堂,一人里里外外操持着,吃了不少苦,受了不少累。2016年高区法院搬迁,人员数增多,餐饮量扩大,秦大姐一如既往,带领四名男女厨师伙计,精心料理,精细服务,赢得全院干警的好评。
为了让大家在食堂放心吃好用好,秦大姐他们费了不少心思。首先是从食材的选取上下功夫,严把食品质量关。对每一类食材精挑细选,货比三家,质量上有问题的,标准上不达标的,坚决不买不进不收。其次是从食品的精做上下功夫,严把餐食放心关。特别是蔬菜、水果、禽蛋、肉类,在保鲜的前提下,一律在烹煮料理前,用清水浸泡20-30分钟,确保食物无残留,无公害,让大家吃的安心,用的放心。然后是从饭菜的多样化上下功夫,严把饮食品位关。虽是五谷杂粮,家常菜,但他们坚持一料多菜,一菜多味的烹饪理念,对一粥一汤,一品一菜,都赋予了倾心的打造,变着花样的让大家吃的有滋有味。再是从卫生服务上下功夫,严把病从口入关。在保持厨房、餐厅周边空间清洁卫生的常态下,疫情期间,做到部门就餐分时点,排序就餐分间距;自助用餐,吃多少,盛多少,及时制止丢撒食物,浪费粮食和不讲卫生的不雅行为。多年来,在秦姐她们的始终坚守,精心管理下,高区法院食堂,从未发生过食物中毒,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。
吃在法院食堂,家常饭,家常菜,甜酸苦辣香,五味俱全。吃的安心放心,妈妈的味道;
吃在法院食堂,食材绿色无公害,五谷杂粮,粗细、荤素搭配,菜果保质保鲜。吃的身壮体健,舌尖上的健康;
吃在法院食堂,院领导带头就餐,干警聚餐于一堂,温馨入微,文明和谐,尽享快乐幸福。吃的欢心愉悦,家里的感觉;
吃在法院食堂,坚持一料多做,一菜多味,物尽其用;弘扬节俭传统美德,杜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“。禁食野味,不设酒品。吃的没有腐败,廉洁的垂范。
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
版权所有: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西路290-1号 电话:(0631)5650185 邮编:264209